腎友  劉周月娥

劉周月娥及家人

劉周月娥是住在高雄縣拉瑪夏鄉的原住民婆婆,74歲的她患有多年糖尿病,約在10年前腎臟受影響,被醫師診斷必須洗腎。她和同村其他多數腎友一樣,在醫師 的建議下最初採用的是血液透析,每兩天一次,需要老伴或晚輩帶著她從山上長途跋涉下到高雄旗山進行血液透析,然後再回山上,常常一來一回就耗掉一整天時 間,透析治療不可以間斷,即使碰到颱風天,或豪雨導致山上坍方,路況不良,她還是要想盡辦法到診療院所做血液透析,造成醫療上的不方便。

血液透析做了7、8年後,由於無法做動靜脈.管,最後還出現大出血的後遺症,不能再繼續做血透液 析,高雄長庚醫師鄭本忠於是重新為她評估後,建議她轉做腹膜透析。自去(97)年開始至今,她不必再每隔一天就舟車勞頓,而改成每個月到高雄長庚回診一 次,高庚也體貼她長途而來,儘量把必要的檢查安排在同一天做完,現在她回診的時候,一家大小常常就當是下山出遊,順便在高雄各地逛逛。

由於腹膜透析的操作過程學習和衛教都很重要,但劉周月娥耳朵重聽,又習慣講原住民語,高庚和她都 開始了一段很辛苦的調整和適應期。醫護人員最初要求她的家人擔任翻譯,協助向她說明腹膜透析的操作方法,一開始,劉周月娥認為自己改做腹膜透析完全是因為 「不得已,血液透析做不下去了!」所以學習操作的態度並不積極,反而是劉周月娥的先生學習代為操作非常用心,後來家人開始刻意放手,每個人以有自己的事要 忙無法定時為她操作透析為由,鼓勵她要學習自己操作。

劉周月娥及家人

年輕時在山上務農,雙手養大四女二男6個孩子的劉周月娥,對自己生病需要人照顧一度感覺是很大的 打擊,讓她心情沮喪,總覺得會成為家人的累贅,經過醫護人員持續為她做心理建設,老伴及兒孫也不斷鼓勵下,她的態度才由消極轉為積極,認真學習自己操作, 而在感受到腹膜透析帶來的便利後,劉周月娥不但由排斥轉為接受,更重新感受原來自己還是可以照顧自己,不必再依賴他人,在和同村鄉民聊天時,她會積極遊說 村內其他做血液透析的腎友,應該要認真考慮改做腹膜透析,才不必每兩天跑一次醫院。

劉周月娥不但擴大了她生病後原本受限在住家及醫院不斷往返、狹窄的生活範圍,相較於做血液透析的時候,生活更自由自在,她現在很慶幸自己改做了腹膜透析。

沒有偏遠地區的障礙沒有就醫不便的困擾 腹膜透析讓原住民婆婆更快樂